查看原文
其他

《史学史研究》2009年第2期目录及内容摘要

史学史研究编辑部 史学史研究编辑部
2024-09-13


目 录


中国古代史学

“殷鉴”思想论略

——以《尚书·周书》为中心的探讨

李建

《汉书》中的民族史撰述

许殿才

北魏史官制度与国史纂修

牛润珍

论王溥《唐会要》的历史编纂学成就

卓越

《史籍考》编纂问题的几点考析

乔治忠

“谱之废与兴,人也”

——徽州学者的家谱编者论

徐彬

中国近现代史学

清道咸时期边疆史地学者的考证学特点

章永俊

魏源历史编纂学成就析论

舒习龙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学术品格

——以郭、范、翦、吕、侯为对象的研究

王昌沛;周文玖

林惠祥的史学贡献

皮晖

历史文献

《尚书·吕刑》不同版本及其思想研究

郭静云

关于卜弥格与南明王朝关系的文献考辨

张西平

方志学

宋代地方志南北修撰异同论

郑利锋

清代安徽方志编修的热潮和成就

张安东

史林偶拾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若干史实考析

杨共乐

后现代视野之下的沃尔什

——重读《历史哲学导论》

彭刚

史学精粹

史学精粹


目 录


“殷鉴”思想论略

——以《尚书·周书》为中心的探讨

李建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   要:“殷鉴”思想是我国史鉴传统形成的重要标志。殷周之际的社会剧变,促使周初统治者在深切的忧患意识的激发下,深入思索天命转移与历史人事之间的究竟关联,进而通过宣讲历史对殷商遗民及诸侯重臣进行训导教化,以及通过反思历史、总结经验教训,实现周王朝的长治久安,并将历史的借鉴落实于统治者的政治道德修养,由此形成了以“殷鉴”为标志的较为系统、成熟的史鉴思想。“殷鉴”思想反映了周初历史意识的强化和历史理性精神的觉醒,开启了中国史鉴传统之先河。西周以后。“殷鉴”逐步成为历代统治者及广大民众借鉴历史经验教训的代名词。

关键词:西周;殷鉴;《尚书》;史鉴传统


《汉书》中的民族史撰述

许殿才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

摘   要:《汉书》对少数民族历史与民族关系的记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一、《汉书》踵续《史记》记载少数民族历史的作法,并加以发扬光大,促进了中国史学重视记述少数民族历史优良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书中详细而又系统的少数民族历史和民族关系记载为我们了解相关历史提供了必要的材料。二、《汉书》着力宣传大一统国家的民族统一成就,提倡并表彰维护多民族统一的行为,这对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三、在民族史和民族关系记述中,班固注意对相关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使其民族史撰述具有很高的实际指导价值。

关键词:班固;《汉书》;少数民族历史;民族关系


北魏史官制度与国史纂修

牛润珍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摘   要:拓跋鲜卑由游牧部落拓定中原,建立魏国,文籍制度实现了从刻木记事到设置史官的转变。皇兴中,置著作局;太和中,置集书省,形成了著作与记注两套机构和较为完善的史官制度。“国史案”之前,著作官不常置,有撰事则设。和平元年(460)复置史官,著作官常态化;太和十五年(491)设左、右史,记注官常置。史官制度保障了国史修撰,北魏前后八次撰修国史,为魏收纂修《魏书》积累了材料。而且,北魏的史官制度又影响了东魏、北齐乃至隋唐。

关键词:北魏;史官制度;国史纂修;《魏书》


论王溥《唐会要》的历史编纂学成就

卓越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

摘   要:作为现存最早的一部会要体史书,《唐会要》在体裁体例方面多所发明:确立了会要史体的断代通规,分目齐全、细密,创设新目、杂录,注释内容丰富等;另外,《唐会要》亦蕴含有丰富的编撰思想,包括龟鉴当世的编撰目的,“不取人情”的实录精神,“指事说实”的取材原则,“以疑传疑”的编撰原则,褒善抑恶、颂扬功德的义例观等。充分认识《唐会要》体裁体例及其编撰思想,对于推动会要体政书的研究实有助益。

关键词:《唐会要》;政书;体裁体例;编撰思想


《史籍考》编纂问题的几点考析

乔治忠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摘   要:《史籍考》的编纂,是清代史学史的一件要事,备受关注,但仍颇有尚未厘清的问题。经考析,周震荣才是《史籍考》的首倡者,他将此设想提供于毕沅,并且推荐章学诚编纂。而章学诚因家累之大,常需另有兼任方可解决生计,未能专力于此,影响了编纂进度。后谢启昆攘得《史籍考》原稿,挤章学诚出局,但又迫于舆论压力,废弃纂修。此番风波,影响深重,最终导致《史籍考》失去成书和传世之机。

关键词:《史籍考》;毕沅;章学诚;谢启昆;出局


“谱之废与兴,人也”

——徽州学者的家谱编者论

徐彬

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摘   要:编修者在家谱修撰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家谱的编修过程中,徽州的谱学形成了关于谱学编修者应具备素质的一些理性认识。这些观点认为家谱编修者的道德修养对家谱的编修起了决定性的影响,编修者勤奋精神是家谱为能否修成的另一重要影响因素,而编修者是否具有一定的官宦权位则是家谱修撰的又一重要条件,最后家学传统也对家谱的编修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徽州学者;家谱编修者;谱学


清道咸时期边疆史地学者的考证学特点

章永俊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摘   要:道光、咸丰时期,由于社会形势的需要与学风的转变,从以考释为主而变为以论为主和以考为辅,或考论结合,这是考证上的新变化。与清初经世史学不同的是,此时史地学者的考证是紧扣时代跳动的脉搏,与筹边谋防联系在一起的。沈垚、俞正燮、张穆等史地学者原来也都致力于旧史辑佚与考订,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后来都走上了究心时务、以经世为志的治史道路。

关键词:道咸时期;边疆史地学者;考证学成就


魏源历史编纂学成就析论

舒习龙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安徽文献研究中心

摘   要:魏源是晚清在史书编纂方面开风气之先的人物,他利用传统历史编纂的思想和资源,并结合道咸时期的时代潮流,对晚清历史编纂学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史论与纪事本末体相结合和高超的历史编纂艺术,反映了魏源纪事本末体史书编纂的成就;“以西洋人谭西洋”的编纂原则和以志为主体,结合志、史论、图、表四体,多种体裁相配合来弥补传统典志体的不足,体现了魏源典志体编纂的新思路;“传以类从”和将传统正史纪、传、表、志前后顺序加以调整,是魏源关于纪传体史书编纂的新尝试。

关键词:晚清;魏源;历史编纂学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学术品格

——以郭、范、翦、吕、侯为对象的研究

王昌沛;周文玖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摘   要: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侯外庐是学术界公认的老一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杰出代表。本文将共性研究与史学家群体研究相结合,兼采纵向比较和横向对比,旨在从五位史学家的学术历程、成就、治学特色、学术个性等方面论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学术品格,探讨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经验教训,总结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优良传统。

关键词:五大家;马克思主义史学;学术个性;史学品格


林惠祥的史学贡献

皮晖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西藏部

摘   要:作为人类学的“中国历史学派”的重要代表,林惠祥对历史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他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积极引介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倡导历史学要吸收人类学、考古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为促进史学科学化,扩大历史学家的研究视野作出了努力。林惠祥等人为中国民族史研究构建了一整套新的研究和叙事模式,历史学、考古学与民族学理论方法相结合是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林惠祥还开辟了台湾少数民族史、台湾与大陆关系史等学术新领域,丰富了中国史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林惠祥;历史学科;人类学


《尚书·吕刑》不同版本及其思想研究

郭静云

中山大学历史系

摘   要:本文着重讨论《尚书·吕刑》“苗民弗用灵,制以刑”之句。除了目前所见的《尚书》版本之外,郭店楚墓出土和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种《缁衣》简本、传世的《礼记.缁衣》经本、传世的《墨子·尚同中》等文献中,亦皆有这一句。但五种文献中所引此句各不相同。据此推论,文本的差异既表达出战国时期社会思想的多元性,亦显示出文献在历史上的演化过程。其中郭店简本所表现的是战国前期最原始的儒家政治理想。从后来文献的变化,还可以看到战国晚期以来儒家“天命”概念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尚书》;《缁衣》;楚简;先秦儒家;天命


关于卜弥格与南明王朝关系的文献考辨

张西平

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

摘   要:卜弥格(Michel Boym,1612-1659)为波兰来华的传教士,他出身望族,父亲是波兰国王的御医。他在中国和西方的文化交流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虽然学术界对于卜弥格和南明王朝的关系研究有许多重要的论文,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还没有大的突破。本文依据在罗马耶稣会档案馆所发现的文献和波兰汉学家爱德华·卡伊丹斯基(Ambasador Państwa Srodka)先生所整理翻译卜弥格所撰写的《中国王室皈依略记》一书,对卜弥格和南明王朝的关系再做新的研究。

关键词:卜弥格;南明王朝;中西文化交流


宋代地方志南北修撰异同论

郑利锋

南京大学中文系

摘   要:宋代地方志在我国方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编纂随着两宋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情势的发展变化显示出不同的撰修特征;这些特征可以从这一时期地方志的编修时间、体式类别和所隶属的空间地域这三个方面展现出来。两宋地方志的撰修如此的繁荣,而导致出现这种繁荣景象的原因,与地方志修撰的主持者及其编修地方志的目的、寄寓与整个社会修史的风气和时代环境息息相关;这些影响地方志纂修的因素,在北宋与南宋这两个不同的时期,又显示出时代的变化和差异。

关键词:北宋;南宋;方志;撰修;原因


清代安徽方志编修的热潮和成就

张安东

巢湖学院历史旅游文化系

摘   要:清代是安徽方志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各级统治者的重视与倡导,清代安徽方志总体数量、普及程度有了空前发展,修志的组织形式较为完备,志书的种类开始定型,体例亦逐步完善,内容日见丰富,理论上总结前志,因时厘革,既有继承,也有发展。

关键词:清代;安徽方志;热潮;成就





排版:李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史学史研究编辑部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